报告题目:BESIII实验上超子物理的研究
报告人:沈宏飞
报告时间:3月4日下午15:00
报告地点: 致远楼301
报告摘要:在宇宙诞生之初,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而目前我们身处的宇宙是由正物质构成的,揭示反物质缺失之谜是当代物理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萨哈罗夫条件,电荷-宇称对称性(CP)破坏是产生这种不对称性的必要条件。虽然实验上已经在介子系统中已观测到CP破坏现象,但其破坏程度太小,远不足以解释宇宙学观测到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因此探寻新的CP破坏来源成为粒子物理研究的核心方向。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为此开辟了新的途径。依托其独有的物理优势,BESIII已累计获取约100亿 J/ψ和27亿ψ(3686)衰变事例,从中可提取数千万对处于量子纠缠态的极化正反超子。基于该海量数据,BESIII合作组开展了一系列超子产生和衰变的研究,通过对比超子与反超子的衰变参数,对ΔS=1的直接CP破坏效应进行了迄今最精密的检验,与介子领域的相关研究形成互补。这种基于量子纠缠与极化的创新方法,突破了传统超子CP对称性研究的精度限制,为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CP破坏新物理机制提供了关键实验信息。本次报告将介绍BESIII实验在超子CP对称性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报告人简介:沈宏飞,2018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学专业,2023年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该所博士后研究员。科研荣誉包括:2023年度BESIII合作组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20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国家资助博士后项目(2024)。自2018年起加入BESIII国际合作组,致力于超子产生机制、极化特性及其电荷-宇称对称性(CP)破坏效应的系统性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际前沿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RL)等顶级期刊,相关数据被纳入粒子物理评述(PDG)。